1948年德国柏林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63岁的流浪汉约翰·拉贝突然收到2000美元汇款。
汇款地址写着:中国南京。
这个曾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下25万中国人的德国老人,瞬间泪流满面。
南京城里的"洋菩萨"1937年11月22日,南京城笼罩在战云之下。
一个德国商人做出了一个改变数十万人命运的决定。
约翰·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。
展开剩余93%这个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西门子代表,要在3.8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为即将到来的战争难民提供庇护。
当时的拉贝55岁,担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已经6年。
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,甚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。
在南京的外国人圈子里,拉贝以热心公益著称。
11月下旬,随着日军逼近南京,大批市民开始涌入安全区。
拉贝在自己位于小粉桥5号的住宅院子里,就安置了600多名难民。
每天清晨,拉贝都要在安全区内巡视。
他看到一幕幕惨状:断壁残垣间躲藏着惊恐的老人和孩子,临时搭建的避难所里挤满了无家可归的人们。
作为委员会主席,拉贝必须协调食物分配、医疗救治、秩序维持等各项工作。
12月13日,日军攻陷南京。
真正的考验开始了。
拉贝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,一次次与日本军官交涉。
日军要进入安全区搜查,拉贝就站在大门口阻拦,要抓走难民,拉贝就拿出纳粹臂章威慑对方。
在混乱的日子里,拉贝每天都详细记录着所见所闻。
他用钢笔在日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德文字符,记录着日军的暴行,也记录着难民们的痛苦。
安全区内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,每天要为25万多名难民提供食物和住宿。
粮食短缺、医药匮乏、秩序混乱,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拉贝想办法解决。
难民们称拉贝为"活菩萨"、"洋菩萨"。
在那个人间地狱般的南京城里,这个德国人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。
拉贝的住宅成了真正的避难所,每天都有人跪在他面前,恳求他的保护。
1938年2月底,西门子公司迫于德日政治关系的压力,召回了拉贝。
临别前,南京市民自发组织了感谢仪式,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等59位社会名流向拉贝赠送了《共表钦忱》联名题册。
拉贝带着厚厚的日记离开了南京,也带走了25万中国人对他的感激之情。
柏林演讲的代价1938年3月,拉贝回到了柏林。
战争中的德国正处于纳粹主义的狂热之中,人们沉浸在征服的幻想里。
没有人想听一个从中国回来的商人讲述屠杀的故事。
拉贝做了几次关于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演讲,在柏林的一些场所展示了他带回来的照片和影像资料。
他要让德国人知道,他们的盟友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怎样的罪行。
这些演讲很快引起了德国政府的注意。
纳粹当局认为拉贝的行为破坏了德日关系,损害了国家利益。
1938年4月的一个深夜,盖世太保敲响了拉贝家的门。
几个身穿黑色制服的特工将拉贝带走,关押在柏林的一处秘密监狱里。
两天的审讯中,拉贝坚持自己所说的都是事实。
他向审讯官员展示了《拉贝日记》中的内容,证明自己没有撒谎。
最终,拉贝被释放,代价是必须交出所有的日记和资料,并保证不再公开谈论南京的事情。
从此,《拉贝日记》被德国政府没收,拉贝本人也被列入监视名单。
他在西门子公司的工作受到影响,同事们开始疏远这个"惹麻烦"的同僚。
拉贝的妻子多拉为丈夫的遭遇感到担忧。
她劝拉贝不要再提南京的事情,专心做好本职工作。
拉贝表面上答应了,心里却一直为那些死难的中国人感到痛苦。
1939年二战爆发后,拉贝的境况更加艰难。
作为一个"有问题"的纳粹党员,他在公司内部受到排挤。
虽然依然保留着工作,收入却大不如前。
战争年代的德国,物资匮乏,生活艰难。
拉贝一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
他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维持生计,其中包括一些从中国带回来的纪念品。
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拉贝总是想起南京的那些难民。
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?日军的暴行停止了吗?那些孩子们还活着吗?
这些问题一直折磨着他。
败国流民的困境1945年5月,德国战败投降,对于拉贝来说,这意味着新一轮的灾难开始了。
作为纳粹党员,拉贝首先被苏联军队逮捕。
在苏军的监狱里,他度过了痛苦的几个月。
审讯官员反复询问他在纳粹党内的活动,以及在中国的工作情况。
拉贝一遍遍地解释自己在南京拯救中国人的经历,试图证明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纳粹分子。
他恳求审讯官员相信,自己加入纳粹党只是为了在中国的工作需要,从未参与过任何迫害活动。
几个月后,苏军将拉贝移交给了英国占领军。
在英军的营地里,拉贝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审查。
英国人的态度稍微温和一些,经过调查,他们确认拉贝在中国的善行是真实的。
1946年初,拉贝终于获得释放。
63岁的老人回到了已经成为废墟的柏林,开始了他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。
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,工作机会极其稀少。
作为前纳粹党员,拉贝无法获得正式的就业许可证。
他只能在西门子公司做一些零工,担任翻译和办事员,收入微薄。
拉贝一家九口人挤在柏林一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。
房屋因为战争而受损,墙壁渗水,屋顶漏雨。
冬天的时候,室内温度接近冰点,全家人只能靠烧废纸和木头取暖。
食物短缺成了最大的问题。
战后的德国实行配给制,每个人每天只能分到很少的面包和土豆。
拉贝经常把自己的口粮让给孩子们,自己只喝一些菜汤充饥。
为了维持生计,拉贝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。
首先是一些贵重的家具和装饰品,接着是他从中国带回来的纪念品和文物。
每一件物品的出售,都像是在他心上割肉。
1947年冬天,拉贝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。
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精神压力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。
他经常感到头晕目眩,有时候连起床都很困难。
邻居们对拉贝一家投来异样的目光。
在他们眼中,拉贝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前纳粹党员,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在南京做过什么。
这种冷漠和歧视让拉贝感到更加孤独。
1948年春天,拉贝的境况达到了最低点。
全家人经常几天吃不到一顿像样的饭,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。
拉贝有时候在深夜里偷偷流泪,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。
就在这个时候,一个奇迹发生了。
来自东方的温暖1948年6月的一个上午,柏林邮递员敲响了拉贝家的门。
邮递员手里拿着一张汇款单,上面的数额让拉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:2000美元。
汇款单上的地址写着:"中国南京"。
拉贝颤抖着双手接过汇款单,眼泪瞬间涌了出来。
十年了,南京的朋友们还记得他!
1948年,南京市民得知拉贝生活困顿的消息后,自发组织募捐活动。
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、南京市长沈怡等59位社会名流和市民代表共同发起了这次救助行动。
南京市民募捐了1亿元法币,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2000美元,通过国民政府批准转汇到德国。
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,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。
战后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困难,很多人自己都生活不易,但他们依然要帮助这个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德国朋友。
拉贝拿着汇款单,想起了1937年冬天的那些日子。
他想起了安全区里那些惊恐的面孔,想起了跪在他面前恳求保护的老人和孩子,想起了那些称他为"洋菩萨"的声音。
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柏林的德国社区。
邻居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拉贝一家。
原来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,曾经在遥远的中国做过如此伟大的事情。
除了这笔汇款,南京市长沈怡还在瑞士购买了4包食品寄给拉贝。
从1948年6月到1949年4月,拉贝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中国的食品包裹。
这些包裹里有罐头、奶粉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,每一样都是雪中送炭。
拉贝把这些食品小心地分配给家人,每一口都要珍惜。
他告诉孩子们,这些食物来自中国,来自那些善良的中国人。
收到汇款后,拉贝立即给南京写了一封感谢信。
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对中国朋友们的感激之情,表达了对南京的思念。
信中,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战后的遭遇,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知恩图报品德的敬佩。
这笔汇款彻底改变了拉贝一家的生活状况。
他们搬到了稍微好一些的住所,孩子们也能吃饱穿暖了。
拉贝的身体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,脸色不再那么憔悴。
更重要的是,这笔汇款让拉贝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尊严。
他意识到,自己在南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,那些被他拯救的中国人没有忘记他。
1950年1月5日,约翰·拉贝在西柏林因中风去世,享年68岁。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,来自中国的温暖一直陪伴着他。
拉贝的故事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:善良会得到善良的回报,爱会得到爱的回应。
跨越国界、跨越时间的人道主义精神,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今天,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不仅要记住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,更要记住在黑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。
约翰·拉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在任何时代,都有人愿意为了正义和人道主义而承担风险。
而中国人民在1948年的这次善举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。
即使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,他们依然要帮助那个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外国朋友。
这种情义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超越了国界,超越了时间,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温暖的一页。
参考资料: 1948年,一个德国人在危难之际,收到了中国捐赠的2000美元·搜狐·2024年3月21日 "云"说文物(7) | 《共表钦忱》,铭刻一段守望相助的大爱情义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·2022年11月29日 托马斯·拉贝:《拉贝日记》串起拉贝家族四代人的百年中国缘·中国驻德国大使馆·2023年12月20日发布于:河南省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